王牌专题研究 NEWS

王牌智库||盛克勤:理解县域治理的三重维度

时间:2017-10-10来源:王牌智库 作者:acebm 点击:

 
        盛克勤,男,汉族,1956年6月生,江苏常州人,1976年10月入党,1974年12月参加工作,党校研究生学历,经济师、政工师。现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郡县治,天下安。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县一直是国家管理体制的基本行政单元。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张网,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实践证明,县一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央政令的贯彻落实、地方政策的制定执行、社会秩序的管理维护、群众民生福祉的保障等等,都维系于良好的县域治理。
 
  县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讲需要从三重维度来理解。
 
  一、谁来治理?
 
  县域治理首先涉及治理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治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于县域治理而言,党组织自然是领导核心。在此前提下,还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调研发现,当前党在县域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得到了有力保障和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非常明显。但是,相比之下,公众的作用尚未充分彰显,在有些地方甚至非常欠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同政府仍用“管控”思维来对待县域治理有关,政府大包大揽了许多本不应该插手干预的事情,不可避免地压缩了公众的参与空间;另一方面源于部分群众缺乏应有的公共精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小我”心态较为明显,公共责任较弱。
 
  从这个角度讲,当前在县域治理过程中,亟需培育公共精神,激发公共参与。然而,公共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也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就能够得到的,而是在公共生活的实践活动中逐步习得。因此,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公众从参与社区日常治理等小事入手,让其体会到参与公共事务治理不仅是其权利,而且也是应尽的义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县域治理中,县委书记无疑是关键力量。实践证明,县委书记这个岗位很重要,级别不高但责任不小、压力不轻。
 
  对于县委书记,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四口”干部:坐在火山口——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悬在峭壁口——有限的能力、无限的压力;处在舆论口——有限的精力、无限的期待;站在楼梯口——有限的平台、无限的空间。
 
  在县域治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县委书记这支队伍。这需要抓住两大核心问题:其一,用政治家的标准作衡量,提升县委书记推动县域治理的综合素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线总指挥”的要求,用政治家的标准来培养这支基层治理的核心团队。比如,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线,引导县委书记坚守政治忠诚,把牢政治方向,强化“四个意识”,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为党和人民守好基层阵地。其二,构建权责匹配的运行机制,为县委书记善作善成提供要素支持。比如,明确县委书记权力清单,划清县委书记权力和责任边界,使其施政有据、担责有节。
 
  二、治理什么?
 
  治理,就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持续的过程。冲突的化解和利益的协调,最终带来的必定是良好的社会秩序,这已被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也就是说,治理的最终目标在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社会转型的现实要求,尤其是不断增强的流动性,使得“秩序”显得更为珍贵。
 
  县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抓好秩序建构理所当然地成为县域治理的基本目标。经验表明,秩序对于县域治理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GDP对于县域发展的影响。只有构筑在良好秩序的基础之上,才能谈一个县的发展,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失去根基。良好的社会秩序来自哪里?它维系于多重因素,但至少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突出矛盾化解等因素直接相关。
 
  虽然不能说有了经济增长就有了一切,但是它对于整个县域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此,在构建良好县域秩序时,不能忽略经济发展。县域工作千头万绪,但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也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特别是在区域发展竞争激烈并呈现出“既比综合实力、整体水平,又比标志性、引领性亮点”等特征的情况下,须当卯足劲、狠抓发展。
 
  群众对县域治理成效的最直观感受,就是看病、上学、养老、住房等现实问题能不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能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群众的焦虑、减少矛盾纠纷、构建良好秩序。从这个角度上,做好公共服务、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编织社会保障网络、实施脱贫攻坚等等都属于县域治理的范畴。
 
  矛盾化解,对县域秩序构建发挥直接影响。信访维稳、矛盾纠纷调处牵扯了基层干部的大量精力,并让其深受困扰。理性的矛盾调处首先需要排除“刚性稳定”的错误思维。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稳定都不是刚性的,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稳定,不能片面地以某个时间段的突发性事件或上访数量来判断这个县域的稳定状况。在此基础上,应站在现代国家治理的高度来对矛盾纠纷调处作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完善机制。
 
  三、怎么治理?
 
  县域治理的最大特点是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对上,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对下,要领导乡镇社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县域治理殊为不易,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1、提振干部精气神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千古以来的朴素道理。县域治理不仅要依靠县委一班人干,还要靠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一起干。但是,调研发现,新形势下干部的动力和热情客观上有所减弱,为官不为的现象有所显现。怎样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更多的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实干者得实惠,是当前县域治理中的一道新课题。这就需要通过依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容错机制来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县域治理提供最为基础的动力支持。
 
  2、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县域虽小但五脏俱全,最能集中反映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其治理绩效也最容易受政治生态的影响。良好的政治生态从哪里来?首先来自法治的强有力支撑。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把法治贯穿于县域治理的全过程、全领域,特别是要用法治根治“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信访乱象。其次来自公正透明的选人用人风尚。选人用人是最容易影响政治生态的因素,特别是在县域这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半熟人社会”。选好了一个干部,会带动一大片,反之则会挫伤一大批干部的积极性。因此,要严格按照“好干部”标准,把务实肯干、勇于担当、忠诚为民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来,以此促进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县域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3、创新体制机制
 
  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对县域治理发挥深层次的作用。当前,对县域治理产生突出影响的是压力型政府体制。在此体制下,基层政府始终要背负着上级政府施加的各种沉重压力,很多工作都延续着自上而下的行政惯性而展开。县域治理就是如此。但实际上,县域治理不仅要完成上级政府布置的各种任务,保障上级政策在基层的有效落实,还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自主探索。这就意味着要革新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建构协同合作治理体制,引导各级政府、政府与群众等治理主体按照协同合作思维变管控为服务,合力投入到县域治理中去。
 
  王牌智库观点:出思路,用干部,抓大事——县委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在一个地方的发展过程中,一把手的首要性至关重要。国家对县域治理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中央、省市等层面对县委书记群体的关注与期待。县委书记的综合素质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为百姓的利益负责,为脚下的土地负责”才能深刻体现县委书记的责任与担当。
 
  王牌智库认为,在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及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的新阶段,县委书记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正经受严峻考验。“出思路,用干部,抓大事”应成为县委书记县域治理的清晰思路和路径选择。
 
  县委书记作为县域发展的开路人,必须靠清晰、科学的思路引领并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并重点牵头做好县域治理的重大工作、解决好影响县域发展的核心难题;县委书记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的带头人,要善于发掘并激发广大干部的自觉性及积极性,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上一篇:王牌智库||透过田园东方窥探“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秘诀

下一篇:王牌智库||住建部公布的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全部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