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郭茅”研究中探索文化传统——全国第四届“鲁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论坛举行
时间:2022-04-0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acebm 点击:
次
3月26—27日,全国第四届“鲁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论坛以“鲁郭茅与中国精神文化传统”为主题。与会的70余位专家学者从生平史料、作品研究、作家精神透视等多个维度深入研讨三位文学巨匠。
“对鲁迅、郭沫若、茅盾进行整体性、一体化研究,对于认识中国新文学,对于认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对于认识20世纪中国历史,对于认识这三位文学巨匠本人,都很有必要,并且十分有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炳月表示,鲁迅、郭沫若、茅盾的人生道路、文学生涯、社会活动互有交织,将这三位巨匠并置在一起,能够让我们看到现代中国文学、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看到同时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侧面。仅就文学而言,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体裁的创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乃至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新文学的主要创作方法都曾被实践。这种同时代性与内在相关性,应当是对三位文学巨匠进行一体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之一。
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杨扬谈到,近年来,多位研究者从文本构成、作家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面深入挖掘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的关系,产生了诸多优秀成果。还有一些原始材料经过研究者们的努力,得以公开发表和出版。这些成绩说明“鲁郭茅”研究者们的研究对引领和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蔡震表示,中国的精神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们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鲁迅、郭沫若、茅盾以他们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方式,诠释了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怎样去认识、理解,并且阐扬、光大中国精神文化的传统。从这个角度来说,“鲁郭茅与中国精神文化传统”是一个极富学术深度的论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李斌在题为“论郭沫若对鲁迅遗产的理解与接受”的大会发言中表示,作为鲁迅之后我国文化界又一面光辉旗帜,郭沫若多次组织鲁迅纪念活动,阐释和宣传鲁迅精神;同时,据新发现的多则材料,郭沫若对鲁迅杂文中个别“不根据事实”处持保留意见。郭沫若本着辩证思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全面分析鲁迅遗产,将鲁迅遗产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努力研究、阐释和宣传鲁迅遗产中的主要方面和积极因素,维护这位民族文化巨人的光辉形象,对当下如何接受鲁迅遗产仍具启示意义。
本届论坛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于经典作品的解读有若干新视角,如郜元宝、吴俊、文贵良、黄乔生等学者对于《狂人日记》《范爱农》《子夜》《阿Q正传》等作品的解读极具启发意义;其次,基于作家经历和新史料,对于作家精神形象与创作展开解读,如李怡、谭桂林、魏建等学者对鲁迅、郭沫若、茅盾的早期经历、文化视角进行开掘,进一步讨论作家的思想与创作关系;再者,将作家置于文学史线索中探寻其意义,如孙郁、李继凯、耿传明等学者,在古代文学传统、现代知识分子传统、革命文学传统等文学史视域中探索鲁迅、郭沫若、茅盾的精神意义和创作意义。
论坛由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茅盾研究会、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联合主办。